苛,但难民起的区域也做不如关中那般完全军事化管理。路上流民不少,各地府衙只能尽量把人安置下来,按照秦国的里正制度重新编入户籍。
刘季借此偷梁换柱,混入了韩地户籍中。
随后没有让他等待太久,楚地一点点遭秦国蚕食后,果出现了官吏缺少的情况。这个时候秦国土的人才是不够的,只能往相对安分的韩赵来招人。
两地的官学这样的情况下提前建设起来了,第一批学子需要自己考进去。
最好是学习能力极强、且有一定基础的人,秦国需要他们尽快记住所有秦朝律法,然后分派楚地去任官。
由于刘季来得早,远早于韩地官学建立前。再加上有韩人兄弟为他背,没人怀疑他是反秦人士,官学的入学审核轻松通过了。
事实上刘季也确实没有反秦的心思,傻子才这个时候蚍蜉撼树。
随后刘季以优异的成绩迅速从官学毕业,被分配去了九江郡。然后靠着自己挂似的交友能力取得了九江郡守的好,拥有自己选择任职县的资格。
原县令的任免该是秦王亲自做主的,但秦王政当时很忙。九江郡守是他的心腹,他便暂时放权给对决定了。
左右只是个县令,不行随时可以撤换。
而且爱子的对,他没必要什么事都亲自掌眼。毕竟他对那些新毕业的人才不太了解,掌眼了也没什么用,还不是要随便指派。
与指派上浪费精力,不如叫郡守盯着点他们的表现。回头他可以根据郡守的汇报,对这些人才有个大致的了解,再借此进行职位调动。
九江郡守觉得刘季是个人才,而且此人很有想法。他便让刘季自己挑个地任职,主要还是为了考验一下刘季的能力。
当时的九江郡人才缺口比较多,可选的县城不少。
不过为了保证安全,秦国将秦人官吏韩人赵人都打散了。
有的乡县县令预留给了韩赵人才,他吏则是由秦人担任。也有的乡县反,县令是秦人,吏里留一半给韩赵。
如此互相制衡,若谁异动,也能第一时间向郡守检举。
刘季选了个九江郡最北边的县,去那里任了县令。
他认为这个地是个看似不起眼,实则很适合藏匿通缉犯匪徒的地。
因为此地境内有不高不矮的山丘密林,又是九江郡川郡的交界处。众所周知,交界处一般都有点三不管的迹象,很适合藏匿起来。
秦军虽然一直清理不安分的楚国贵族,可总有人成功逃出去了。如今不知道躲藏哪里,毕竟楚地实是太多山陵了。
当官后想要快点升职,最佳的捷径是捉拿楚国逃犯。实不行剿匪也算是个功绩,总比老老实实治理乡县强。
刘季于是安心那里蛰伏了下来,私底下探寻县中的蛛丝马迹。
结果还让他找了不对劲的地。
刘季来县中后严格执行了秦国的律法制度,治下法度严明。哪怕他人不是这么严肃板正的性子,为了升官他也愿意妥协。
治下庶民一始还试图打情牌太过严苛,发现刘县令铁面私后放弃了。时间一长反倒自发维护起秩序来,毕竟有秩序可比没有的时候安心多了。
这样,某天刘季收了庶民的举报,是山中疑似藏匿了乡人。
那庶民是为了赏钱才举报的,还特意留下证据证明自己所言非虚。刘季去检查过后给了他丰厚的银钱,随即心里活泛起来。
山中果然藏了见不得人的东西,他料得没错。
而且刘季对山里具体藏了谁也有个大概的猜测,不保证百分百准确,但应该八九不离十。
县城往北一点是川郡的地界,附近的川郡下属县城有几个,中一个叫下相县。
下相县原是楚国地界,如今却被分入了魏国的川郡。根据刘季打听的消息,楚国的项氏一族祖籍这里。
项燕这老狐狸自己虽然战死了,儿孙却不知所踪。显见是提前很久安排好了后路,没打算让项氏陪楚国一起死。
秦军前也来下相县搜查过,却没抓人。
据项家人早跑了,不知去了哪里。项氏交游广阔,或许地有亲朋。
倘若秦国随意任由地的原官吏继续当基层官员,项氏还不一定需要躲出去,县令可能会帮着糊弄秦军。
可问题是如今的地官员被撤换了。
项氏因此被迫逃窜。
刘季分析后,觉得最危险的地是最安全的地。项氏可能还没跑远,下相县附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