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军白马大营
众人听张翼这么一说,才也纷纷跟着回过神,好奇起来。
一个刘晔,已经这么难对付了,这再来一个,不会......
杨仪左右环视了一圈众人,故作神秘状,随后清了清嗓子,“这个人,在座的各位,许多都曾认识。”
众人一听迷糊了,我们认识?魏国和我们是仇敌,我们怎么可能与魏国官员交往?
杨仪转身朝诸葛亮拜了一拜,“丞相,这个人,您也认识,而且交情非同一般。”
诸葛亮毕竟不同常人,他在脑中快速思虑了片刻,便恍然大悟,“难道是......”
杨仪瞧见诸葛亮的脸色,便知其已经猜出,微微一笑,“不错,正是昔日大汉的镇北将军,如今魏国的车骑将军,黄权黄公衡!”
一石激起千层浪!
黄权,在蜀汉众人的心中,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,令人又爱又恨!
黄权早仕刘璋,率先看破刘备入蜀用心,劝谏刘璋不被采纳;刘备占领益州后,听说了黄权的品行和见识,委之以亲信重任。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攻打张鲁,侥幸取胜后,一向敏锐的刘晔看到了战机,劝曹操趁机进军巴蜀,拿下立足不稳的刘备。几乎是在同一时间,黄权也看出了汉中的重要,建议刘备放弃与孙权在荆州对峙,迅速湘水划界后,北上迎战。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,率领诸将进入巴中,击败曹操任命的三巴太守,为进军汉中奠定基础。其后,刘备发动汉中之战,攻杀曹操帐下名将夏侯渊,占领汉中。时人都以为取汉中,是法正奇谋的功劳,但不知道的是,最初这些战略规划,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好的。
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称帝后,东征孙权,并命黄权随军。又是黄权看出了战争的危险,劝谏刘备不要全军深入敌境,而是由他担任先锋去试探吴军的虚实,寻求破绽。刘备这次没有听从,他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,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,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继续与陆逊对峙。结果不幸为黄权言中,刘备被陆逊所败,后路被断,全军崩溃,积攒多年的精锐丧尽。而黄权也在绝望之下,不肯降吴,选择带领麾下万余将士,投降魏国。
与刘晔类似,黄权眼光深远,不同的是,他不仅能出谋划策,还能上阵杀敌,堪称文武双全。尤其是进献两计,亲自领兵,皆称精妙。刘备纳其一而有汉中大胜,不纳其二则有夷陵之辱。其智计殊绝,不下法正;忠诚正直,可比孔明。人称有国士之风,是蜀汉益州派系的佼佼者,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超过同时期的李严。如果黄权还在,那么与诸葛亮一同托孤的,八成是黄权了。
因此,如此大才降敌后,围绕着他的争论便未中止。
支持者,认为其文武双全,是蜀中大才,迫不得已降曹,仍不失气节。
厌恶者,认为其三易其主,苟且偷生,实在是令人不齿。
但是,无论其他人怎么看待,刘备和诸葛亮对黄权一直推心置腹,待之如初。
甚至在黄权降魏后,有司请求抓捕黄权的家人治罪,刘备不仅加以制止,认为是“孤负黄权,权不负孤也”,而且对其留在蜀中的家眷继续关照。刘备即便在去世前仍十分念黄权,他在永安宫养病时无意中接见了汉昌县长狐笃(即后来改名的马忠)。马忠与黄权是老乡,同样是巴西阆中人,同样是喜怒不形于色,同样是见识非凡。刘备善于识人,越看觉得两人越像,就对尚书令刘巴说:“唉,他还真像公衡。我虽然失去了黄权,却得到了狐笃,可见这世上并不缺少贤才,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。”
而诸葛亮早已和黄权结为至交,二人志趣相投,品行一致,经常一起把酒言欢,畅谈未来。先帝刘备东征,诸葛亮原以为有黄权随军,安心不少。却不料刘备拒绝建议,终使得蜀汉大败元气,诸葛亮和黄权也因此异国分割。同刘备一样,诸葛亮对黄权留在蜀中的家人也很照顾,征召其子黄崇进入丞相府接替马忠担任门下督一职,悉心培养后,又让其跟着霍弋一起担任防守蒲津渡的重任,最终黄崇不负众望,击败魏军,赢得了声望,也算是为父亲挣回了一些脸面。
诸葛亮从回忆中恢复过来,长叹一口气,”到底是造化弄人,我与公衡,终有一战。“
骠骑将军李严脸色复杂,也吃惊地说道,”居然是公衡!虽然听说他在魏国身居高位,但从未听过有何谋划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生死尚且不知。没想到,再次相遇,居然是在战场之上!“
众人闻言也都沉默了。已经多年没有黄权的消息了,众人都快忘记他的存在。
凭公而论,大家认识的黄权,是个品行耿直、腹有良谋的国士。无奈投敌,也是情有可原。而魏主也算厚道,一直未让其领兵攻伐蜀汉。可是如今魏国风雨飘摇,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,黄权才不得不出山的吧?这个黄权,虽然三易其主,都是身不由己,可是他一旦归顺,便会全心效力,这也是他备受称赞之处。如今他选择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