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一章 最后智囊(1 / 2)

邺城燕王府

这位先生,正是时任太中大夫,曹魏三朝元老智囊之一,刘晔。

刘晔,字子扬。出身淮南,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,正宗的汉室后裔。刘晔年少知名,人称有佐世之才,初仕庐江太守刘勋,后随刘勋投奔曹操,成为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。刘晔历仕曹操、曹丕、曹睿,是曹魏的三朝元老。刘晔屡献妙计,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,筹谋画策,料事如神。尤其以劝说曹操进攻巴蜀,和预测刘备报仇进攻东吴最为精彩。时人将他比作与程昱、郭嘉、董昭、蒋济并列的智谋之士。可惜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,很多时候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。而他的官职地位也远不如另外同时代的几位谋臣。他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、主簿、行军长史兼领军,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、侍中等职务,在曹睿时代担任太中大夫,职务都不算太高。相比曹操对郭嘉的言听计从,程昱被追赠车骑将军,董昭担任三公司徒,蒋济担任宫廷禁卫要职的护军将军,刘晔和他们对比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
这一切,不过是因为他尴尬的身份,汉室后裔。因此,历代魏主,都无法完全信任他,而这一点,刘晔也心知肚明。所以在天性多疑而又残暴的曹氏祖孙面前,他做事低调、经常夹起尾巴做人。在朝时,不交接时人,以避嫌疑。晚年侍奉曹睿,他竟逐渐把自己炼成了一个左右逢源的两面派,一棵随风倒的墙头草。可惜,这棵墙头草并没做多久就露了馅儿。曹睿自此开始厌恶并远离他,而刘晔作为曹魏最后一个仅存的顶级智囊,最终顶着一个太中大夫的闲职一直在家闲居,不得不令人惋惜。

许昌大败,闲人刘晔自然无人看管,他也就跟着难民一起逃出了许昌,来到了河北。

曹宇接过辅政大位后,被毌丘俭击败,邺城一度被围困危急。

焦急的曹宇终于意识到,眼下的乱局仅靠他和何晏无法平定,于是他也学起了父亲曹操的那一套,广开求贤令,利用开府的权利,启用了一批曹睿朝的臣子进入燕王府效力,如侍中卢毓、度支尚书司马孚、典农中郎将司马望(司马孚之子)等人。不过众人对眼前的乱局一时也定不出办法。

就在曹宇不知所措之时,闲居的刘晔终于按捺不住,毛遂自荐,上门献策。

曹宇大喜,他对刘晔的名声可谓是如雷贯耳,没想到刘晔居然也逃到了河北,于是一一采纳,这才有了今日的形势扭转。

众人见曹宇如此客气,于是也跟着夸赞起来,度支尚书司马孚笑道:“哎哟,燕王说得是啊,先生可别谦虚了!要不是先生高才,献计引蜀汉外援,这毌丘俭岂会中计,放缓进攻?”

原来,刘晔上门献策之时,正值曹宇被毌丘俭以俘虏“围攻”城门,情急之下,何宴居然认为可试邀蜀汉援助,共击叛军。

当时,多数朝臣反对,认为此举等同引狼入室。但是,刚刚投靠的太中大夫刘晔却一力赞同。

不过,刘晔也对具体的求援计划做了一些改动。刘晔建议不仅要派人求援蜀汉,还要大张旗鼓地张扬出去,以便让城外的毌丘俭探知。

按照刘晔的预料,蜀汉如果出兵攻打毌丘俭,那么曹宇便坐收渔人之利,获得喘息之机;

蜀汉如果不出兵,只是隔河对峙,那么获知消息的毌丘俭将坐立不安,必会分兵去防御蜀汉,这样一来,曹宇面对的压力同样可以骤减。

这一改动,使得无论是蜀汉,还是毌丘俭,都落入了刘晔的圈套。

而且,时间拖得越久,对曹宇越是有利,确是一招妙棋!

而事实上,正如刘晔料想的那样,蜀汉一时按兵不动,毌丘俭连忙派文钦南下布置防御,谨防蜀军来犯。

不过这样一来,分兵的毌丘俭顿感兵力不足,于是撤去对邺城的包围,后退二十里安营扎寨。

刘晔一计退大敌!

侍中卢毓跟着笑着说:“哈哈,先生更厉害的是,力劝燕王答应吴使,连吴抗蜀,割让二州。这才是绝妙啊!朝廷如今终于恢复元气,再也不怕那叛军了!”

原来,吴太常潘濬出使来到河北,起初众人厌恶东吴的反复无常,并不同意联盟。也是刘晔力排众议,支持连吴抗蜀,割让二州。如今,舍此鸡肋二州,换来的是蜀国南中长达半年的动乱,使那诸葛亮迟迟不敢北上,而那毌丘俭也被牢牢吸引在黄河渡口不敢松懈。曹宇则趁机令人加固邺城城防,并安定邺城人心。

刘晔再立大功!

“刘先生!”曹宇得意洋洋地说,“我得先生,是上天赐福,我怎能不珍惜?先生说吧,你想要什么赏赐,什么官职?”

刘晔见状连忙下跪磕头,“为燕王效力,便是为大魏尽忠,这是我臣子的本分,哪里敢邀功请赏呢?”

曹宇满意地点点头,趁着酒意,他豪爽地说道:“先生快快起来.....这样吧,朝廷中书监还空缺,就委屈先生暂时担任吧,如何?”

众人大惊,这中书监和中书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