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天的激战,傍晚时分,蜀军终于完全控制了局面,开始打扫战场。剩余的十数万魏军精疲力尽,或死或伤,纷纷弃甲投降。
三国时期,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决战,洛阳之战以蜀军的最终胜利而告终。
自五路围攻以来,蜀汉先后损失安国将军关兴、平北将军马岱、偏将军戴陵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、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等。
除虎牢关下阵亡一万多将士,在洛阳决战中,蜀军虽然大量杀伤敌军,自身也损失不小,前后或死或伤,共计伤亡兵马达五万。这对地狭人稀的蜀汉来说,也是不小的创伤。
不过幸运的是,蜀汉通过洛阳决战取得了日后战争的主动权,彻底在洛阳站稳了脚跟,不用再担心曹魏的反攻,自此可以洛阳为跳板,四面出击平定天下。
同时蜀汉也获得了大量的魏国降卒作为兵员补充,诸葛亮将十数万降兵进行筛选淘汰,加上成建制保留的幽并突骑,共挑选了六万精壮兵士,其余老弱病残、不愿为军者,悉数放回乡里。
此举既补充了优质兵员,又为蜀汉在中原大获民心。百姓皆欢呼鼓舞,箪食壶浆,翘首以盼王师。可谓一举两得,众人都佩服诸葛亮的高明之举。
至于魏国,十五万东征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仅有数千虎卫步兵护送曹睿狼狈逃离。
因许昌丢失,曹睿辗转逃去北方邺城。
这等同于放弃黄河下游的中原,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,中原地带兵力因东征被抽调一空,已无余力抵挡蜀军。
魏军前军都督满宠、中军副将孙礼战死,侍中高堂隆、黄门侍郎钟毓(已故太傅钟繇之子)、中郎荀顗(已故侍中荀彧之子)、中书郎张缉(已故凉州刺史张既之子)、给事黄门侍郎何曽(已故太仆何夔之子)、黄门侍郎贾充(已故豫州刺史贾逵之子)、散骑常侍王肃(已故司徒王朗之子)也都死于乱军之中。
大都督司马懿及二子司马师司马昭、前军副将田豫,后军都督陈泰、后军副将陈骞,讨蜀护军夏侯霸、偏将军夏侯威、行军司马夏侯和夏侯惠等人悉数被擒。
另有大小偏将校尉数百人或死或被擒。
加上之前四路围攻大军,除北边司马孚、司马望父子,南边吕虔、刘邵攻打洛阳关卡无功而返、损失不大外,西北蒲津渡口都尉典满战死,骁骑将军秦朗、少府杨阜仅以身免,4万大军只剩下三四千残部。西南汉中秦岭山下,新城太守州泰战死,两万大军全军覆没,楼船将军申仪畏罪自杀。
可以说,除了荆扬战区因为防备东吴,尚未参战,还有北方为防备公孙渊仍留有一定兵力外,魏国可战之兵已经所剩无几。
最终,历时数月,魏国五路大军围攻洛阳之计宣告失败,曹魏损失兵马超过二十万之众,其中包括幽并突骑、虎豹骑等天下闻名的精锐,谋臣将士也损失殆尽。
更为重要的是,许昌失守,夏侯献、许仪、赵俨、董昭等人战死,燕王曹宇仓皇逃走,大批朝中文武公卿包括魏太子曹芳、司空陈群、太仆陈娇以及众将士家眷被擒,魏国朝廷体系基本为之一空,曹魏的政令在中原大地已经无法通行。
自此,魏蜀形势已经逆转,留给魏国的,似乎只剩下时间而已。
......
洛阳城宫门外
傍晚时分,诸葛亮端坐在大台上,轻摇着羽扇,若有所思。
台下人头攒动,洛阳子民都想一睹这位大汉丞相的风采。
今天是处斩司马懿的日子。
因为司马懿拒绝投降,且蜀军与司马懿多有结仇,众将于是联名请求诛杀司马懿,以儆效尤。
皇帝刘禅也厌恶司马懿,于是下旨,在城门外,公开处斩司马懿父子。
“丞相......丞相......”一旁的杨仪见诸葛亮正在出神,轻声提醒道。
诸葛亮回过神来,看了一眼杨仪。
“是时候了,丞相。”杨仪小心翼翼地说道。与诸葛亮相处久了,他自然知道诸葛亮心中所想。对于这个老对手,诸葛亮是有些舍不得的。
“好......”诸葛亮叹了一口气,朝旁边的杨仪点了点头,“念吧!”
只见杨仪从袖中取出一卷黄色文书,走到台前,展开文书,朗声念道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。曹贼篡夺神器,引发天人共怒,百姓苦之久矣!我今替天行道,发百万义军,兴师讨贼,天下莫不翘首景从。贼酋司马懿,助纣为虐,妄图举兵对抗王师,无异于螳臂挡车,终致失败。然使百姓流离失所,战士曝尸荒野,司马懿之罪也。今斩司马懿及其子三人,谢罪于天。望天神垂怜,保佑我大汉早日终结乱世,还万民以太平!钦此!”
杨仪念完转身回到诸葛亮身边,从案台上取下令牌,俯身递给诸葛亮。令牌上鲜红的“斩”字显得格外醒目。
诸葛亮顿了一下,慢慢伸手接过令牌。他抬起头,望着跪在台上,同样满头白发的司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