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城中丞相府
众人领命后正准备退去准备。
只见姜维坐在席上不肯离去,思忖再三,终于起身作揖一拜,说道:“禀告丞相,我有一计!只守蒲津渡口并不是万全之策,蒲津渡连接关中,而关中重镇非长安莫属。如今长安新得,民心未附,极易被魏军煽动,郡县怕会有反叛之志。如果长安有失,那么我军失去西北根基,全盘皆输。因此,长安绝不可失,必须重兵镇守。”
诸葛亮稍微一愣,点头称是:“我也知长安是我西北根基,李严在长安,可担此任。”
姜维迟疑半响,犹豫地说:“长安之事,怕是战将难任。依我之见,非......”
“伯约,不必顾忌,但说无妨。”诸葛亮看出姜维迟疑,微微笑道。
姜维于是跪拜在地,大声地说:“我思虑再三,魏帝尚且亲征,可见是举国之力与我相争,我们绝不可轻视。因此,长安之事.....非得......非得陛下御驾亲临!令将士都效死命,那么西北才会镇服。不如此,不足以定长安,固洛阳!”
众人一听都大惊失色。
“混账!姜维,你好大胆子!算计算到陛下头上了!你可知陛下亲临长安,如果有失,那么大汉休矣!”左将军吴懿立刻出声反对。
话说吴懿,字子远,是蜀汉太后吴氏的兄长,当今国舅外戚。吴懿随蜀汉丞相诸葛亮数次北伐曹魏,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、费曜,进封高阳乡侯。他为人高亢强劲,人缘极好,又因妹妹的身份,一直都是蜀汉军中大将。诸葛亮上表提拔他为四方重号将军之一的左将军,常作为魏延的副手联合作战。
作为国舅,吴懿自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外甥皇帝。他胆子小,从未出过远门,如此长途跋涉,身心未必受得了。加上雍凉新定,皇帝远赴长安,万一中途遇到叛乱,实在是危险呀!
姜维跪在地上争辩道:“我也知此事凶猛,但关乎国运,洛阳大战乃是千载良机,我们必须举全力应战!陛下亲临,三军将士知晓陛下就在身后,必定士气大振,全力死战。如此,我们才有更大的机会胜利!”
“无论怎么说,也不能至陛下于险境呀!洛阳和陛下,孰轻孰重?此事万万不可!”人群中仍有人激烈反对。
诸葛亮沉思半响,忽抬头正色说道:“我认为,伯约所说,很有道理!“
众人大惊,丞相这是行险,再说陛下也未必同意呀!
只见诸葛亮严肃地继续说道:”诚如伯约所说,此战关乎国运,大国相争,就要尽全力!魏主尚且亲征,陛下怎能坐视不理?如果陛下能坐镇长安,那么三军将士,无不效死命,定能力挫敌军!况且长安居于后方,有李严等人辅佐,并不凶险。此事,就这么定了!我将亲写书信,劝谏陛下!“
诸葛亮略一思索,拿起手中的令牌,下令道:”杨仪听命,令你速持我书信,入川禀告陛下,陈述厉害,陛下英武圣明,必能体察下意,御驾亲临!
天子出行,防卫不得大意。令相府长史兼尚书令蒋琬、相府参军马齐、相府从事中郎樊岐、卫尉陈震、尚书仆射李福、光禄大夫向朗、谏议大夫费诗、黄门侍郎陈祗、辅国将军董允、扬武将军邓芝、中领军向宠、骑都尉张绍(张飞次子)、长水校尉诸葛均(诸葛亮之弟)、虎贲中郎将糜威、虎骑监糜照(糜威之子)、羽林中部督李球(李恢之子)、殿中督张通、典军将军陈曶、殿军将军郑绰等人共领军一万,护送陛下前往,与关中都督李严同守长安。
到了长安后,蒋琬主内政、兼任雍州刺史,领陈震、向朗、李福等处理朝政,并与凉州刺史徐邈,安抚西北各郡,供应前线军需;
李严主军事,领军随时增援蒲津渡口,平息各地潜在叛乱;
董允、向宠居中宫,统领禁卫军护卫陛下。“
诸葛亮顿了顿,继续下令道:”关中安排妥当后,即刻令各地全力支援洛阳!
传令长安,后将军吴班、广武将军廖化、护军将军柳隐等人速领关中兵马前来。
此外,速去南中传令,令庲降都督马忠、抚戎将军张嶷与南蛮王孟获、祝融速领南中之兵来洛阳与我汇合。“
诸葛亮说完这些,略一思考,继续说道:”至于成都,日常政务,任命侍中郭攸之,为首席留守大臣兼任益州刺史,领大司农孟光,太学博士许慈,大鸿胪杜琼,劝学从事谯周,秘书郎郤正,尚书郎习忠、成都令何祗,共同处理蜀中政务。
守卫方面,留武略中郎将杜祺、绥戎都尉盛勃,典曹都尉刘干、儒林校尉周群、参军都尉来忠、谏言都尉习隆、中坚都尉向充,护卫成都。
川中各处,以尚书张表(张松之子)继任南中庲降都督,李丰(李严之子)仍为江州都督,征西将军陈到仍为永安都督,镇守川中各郡。”
众人见诸葛亮顷刻间便布置妥当,之前的担忧也消散了许多。左将军吴懿叹息一声,也只能祈祷陛下一路平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