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智囊再起(1 / 1)

许昌曹魏后宫

曹睿正坐在案前愁眉不展,忽听近臣奏报,司徒董昭求见。

话说董昭,字公仁,是三朝元老,开国元勋。曹操麾下出色的谋士很多,要说首席谋士,荀彧、荀攸、郭嘉、贾诩等都有资格来争一争,怎么也轮不到董昭,但在曹氏取代汉室的道路上,董昭绝对是肱骨功臣。他很早就追随曹操,操作迎取汉献帝、谋划曹操受封魏公、魏王,这些都是出自董昭之手,绝对是曹氏一等一的心腹功臣。当然这不说明董昭对曹氏有多少忠诚,只是因为他私心很重,善识时务,早早地看出曹氏有一统天下的趋势,于是尽全力辅佐。正因为董昭行事颇有政治智慧,擅长投机迎合,又很有智谋,所以在曹氏三朝中都受到重用,俨然“不倒翁”,如今七十八岁的董昭已经位列三公之司徒,也是硕果仅存的重量级谋士之一,只不过因为高龄一直在家卧病休养。如今眼见曹魏危难就在眼前,董昭不得不再次谋划,于是抱病求见曹睿。

曹睿虽然此刻心烦意乱,但一听是元老董昭,仍传旨觐见。

董昭刚进门行礼,曹睿忙上前去搀扶他入座,暖声说道:“爱卿一生为国操劳,劳苦功高,本该在家安度晚年,今日怎么又上起朝来,可是来为朕亲征一事进谏?”

曹睿顿了顿,语气有点加重:“爱卿一把年纪了,可苦再来难为朕,朕意已决,不得再谏!”

董昭在榻上坐直了身子,喘了几口粗气,有些费力地正色说道:“非也,臣赞同陛下亲征。我军连败数阵,天下震动,现在正值国家危急存亡之际,陛下御驾亲征,人皆用命,必定退敌。”

曹睿转怒为喜地说:“久闻先生谋略超群,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凡响。先生既然知朕,可有退敌良策?”

董昭避而不答,笑道:“陛下自以为武略较之诸葛亮如何?”

“不能及。”

董昭再问:“陛下自以为兵将精锐较之蜀国如何?”

“不能过。”

董昭回道:“今陛下武略不能及,兵不如蜀精,而欲亲征举兵,窃为陛下担忧。”

曹睿一声叹息:“的确如先生所说,但是应当如何是好呢?”

董昭微微一笑,“陛下亲征,只为激励将士,不宜亲临阵中。之前,我军屡败,非兵不精,而是诸葛亮屡施诈计。现在如果挑选一智谋深远之士,委以重任,随军出征,参画军机,再配以统兵上将,则我军将略兵锋皆可一敌。”

曹睿笑着说:“先生见识谋略出众,可担此任。”

董昭摇了摇头说:”老臣是半截身子已入土的人,年迈多病,不堪征伐重任。不过,臣保举一人,可退蜀兵。就是不知圣意准否?”

“先生是大魏元臣,有何贤士,应早召来与朕分忧啊。”曹睿急忙说道。

董昭笑道:“之前,太祖武皇帝麾下谋臣众多,尤以郭嘉、荀彧、荀攸、贾诩、程昱、司马懿、蒋济、刘晔等为最。此人胆识过人,平张鲁、断关羽,往往能料敌先机,人称有王佐之才。有他在,诸葛亮占不到便宜,必自退。”

曹睿忙问何人。

董昭作揖一拜,说道:“前大将军,司马懿。”

曹睿大惊,怒而起身,“先生,您是老糊涂了吧!这司马懿,刚刚兵败,弄丢了整个西北!朕,没有追究他的罪责,已经是开恩了......”

董昭笑了笑,“胜败乃是兵家常事,何况这诸葛亮,确是百年难见的奇才。司马懿一时落败,也无可厚非,换做是别人,也未必能敌得过呀。陛下,切不可,以一时成败论英雄。“

董昭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”兵法曰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司马懿久与诸葛亮交战,甚为熟悉,朝中恐怕已经找不出第二个,如此熟知诸葛亮用兵韬略之人。况且司马懿新败,必定是痛定思痛。如果陛下再给他一次机会,他必将感恩戴恩,全力以赴。以司马懿的才能,本就与诸葛亮不相上下,如今承蒙恩德,再度起用,必能击退蜀军!“

曹睿低头沉思,半响才说:“朕也知司马懿有能力,不过他刚刚丢城失地,我不加惩戒,反而再次重用......恐怕,是要招致非议的。”

董昭面色严肃地说:“窃闻太祖武皇帝,知人善用,唯才是举,所以天下有识之士云集。文皇帝继承大统,也虚怀若谷,广纳贤士,黄权、孟达等敌国降将来投。如今国家危亡之际,正是用人之机,怎么能因为流言蜚语,使国家失一栋梁,陛下失一臂膀?司马懿现在闲散在家,希望陛下效仿二圣,不计前嫌,复用司马懿,则陛下幸甚,国家幸甚!”

曹睿闻言点了点头,起身离座说道:“先生说的有道理。朕自知德薄,难及二圣。如果心胸度量还不及,凭什么继承大魏基业。朕近日也常思念蒋济,知他逆耳忠言,良苦用心。如果早听他的话,何至于今日?实在是追悔莫急啊。朕意已定,起用司马懿!传旨速召他入宫觐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