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8章 小小螃蟹入侵欧洲(1 / 1)

“鲁迅先生专门写过吃大闸蟹的细节。”

“他写道:“秋高稻熟时节,吴越间所多的是大闸蟹,煮到通红之后,无论取那一只,揭开背壳来,里面就有黄,有膏;

倘是雌的,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。

先将这些吃完,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,再用小刀小心沿着锥底切下,取出,翻转,使里面向外,只要不破,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。

有头脸,有身子,是坐着的,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‘蟹和尚’。”

“写的细致入微,极具情趣。”

“在《今春的两种感想》这篇文章中,他又写道:“许多历史的教训,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。

譬如吃东西罢,某种是毒物不能吃,我们好像全惯了,很平常了。

不过,这一定是以前多少人吃死了,才知道的。

所以我想,第一次吃大闸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,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?”。”

“由此可见,鲁迅先生十分赞赏这种不怕牺牲、敢于尝试探索的精神。”

“由于大闸蟹走起路来“横行霸道”,鲁迅先生把社会上某些人横行恣肆的行为讽刺为大闸蟹之态。”

“他在《琐记》一文中就曾描述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,有些高年级学生“挟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”,“便是空着手,也一定将肘弯撑开,像一只大闸蟹,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。”。”

“这说明,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很不喜欢这种霸道行径。”

“其次,在《记雷峰塔的倒掉》一文中,鲁迅先生描述了一个有关大闸蟹的民间传说。”

“话说,法海和尚把白娘子装进钵盂之中,并镇压在雷峰塔下。”

“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,责怪法海多事,下令要将其抓捕。”

“法海逃来逃去,终于逃进了蟹壳里避祸,再也不敢出来。”

“吃蟹,津津有味。”

“写蟹,涉笔成趣。”

“这便是鲁迅先生与大闸蟹的故事!”

江南面带微笑,道:“不过,关于大闸蟹的传说,还有比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更加广为流传的。”

“相传在几千年前,人类的祖先已经开始在江南的陆地上定居栖息。”

“平日里,或是捕捞水产,或是农垦耕作。”

“基本上每个人都很勤劳,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积累,终于创建出了一个鱼米之乡。”

“不过由于江南地势低洼,雨量充沛,经常闹水灾。”

“有时虽然丰收在望,可是,江湖河泊里却冒出了许多爱朝亮光爬行的甲壳虫。”

“这种虫子双螯八足,形状凶恶,会闯进稻田,偷吃谷粒。”

“甚至还用犀利的螯伤人。”

“人们惊慌失措,畏如虎狼,故而将其称为夹人虫。”

“为了避免被这种虫子伤到,每家每户不等太阳落山,就早早关上了大门。”

“后来,赫赫有名的大禹来到江南,开河治水。”

“他派一位名叫巴解的壮士来到水陆交错的湖区域督工,带领民工开挖海口河道。”

“由于初来乍到,他们并不知道这里有夹人虫。”

“入夜,工棚口刚点起火堆,火光就引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夹人虫。”

“每一只都口吐泡沫,宛若湖水般汹涌而来。”

“人们拼命抵挡,很快就上演了一场精彩刺激的人虫大战。”

“或许是因为战斗太过于混乱,或许是夹人虫太多,它们吐出的泡沫竟然火堆给湮息了。”

“就这样,双方在黑暗中混战到东方发白,夹人虫早才纷纷退入水中。”

“虽然夹人虫被打死不少,但还是有民工被夹伤,甚至夹死。”

“可谓是血肉淋漓,惨不忍睹。”

“夹人虫的侵扰,严重妨碍着开河工程。”

“巴解寻思良久,想出了一个办法。”

“他叫民工筑座土城,并在城边掘条很深的围沟,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,围沟里灌进沸腾的开水。”

“当夹人虫席卷过来,就会纷纷跌入沸水沟里烫死。”

“很快,沟里夹人虫的尸体就越积越多。”

“且浑身通红,竟然发出一股引人开胃的鲜美香味。”

“巴解闻着后,好奇地取过一只细看,把甲壳掰开来,一闻香味更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