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一路同行前往南宁府。就这样,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内,徐霞客凭借滕肯堂父子的“马牌”,再次享受了抬肩舆、挑行李、无偿吃住等各项超值服务,简直是太拉风了,哪怕后世的“美女驴友”们也羡慕! 此外,徐霞客还接受过朋友唐大士的资助。而唐大士还专门写信给自己的朋友们,并请他们在沿途帮助徐霞客。于是,徐霞客无论在哪里旅游都不需要“购买门票”。当然了,古代的各个风景名胜没有“门票”。 后世的人们在外出旅游时,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支,那就是“购买门票”,因为这时“旅游产业化”的标志之一。根据后世“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休闲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》中表示,“景点门票”占旅游支出的比例约为21.92%。放眼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、寺庙庵堂等,几乎都须购买门票才被允许入内。 而“门票费用”从人民币的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。因此,许多旅游景点除了“大门票”之外,在景区里还故意设置了了各种“小门票”,为的就是让“驴友”们主动掏钱。而“小门票”的总价算起来甚至比“大门票还高。 不过,徐霞客应该感到幸运才对,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,全国各地的“风景名胜”是还没有被官府圈起来收“门票费“”的。寺庙、庵堂、道观也是任君自由进出,不需要收费。所以,徐霞客节省了一大笔“门票开支”,就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,真是让现代人都羡慕不已。殊不知,徐霞客还写了自己的旅行日记。 《徐霞客游记》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。明朝末年的徐弘祖(徐霞客)前后经过34年徒步旅行全国各地,才写下了有关天台山、雁荡山、黄山、庐山等名山游记共17篇,以及《浙游日记》、《江右游日记》、《楚游日记》、《粤西游日记》、《黔游日记》、《滇游日记》等散文著作。 除佚散者200余万字的手稿只外,遗存后世还有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。徐弘祖死后,他的游记散文著作由他人整理成《徐霞客游记》,世传本有10卷、12卷、20卷等数种 版本。 书在原稿的基础之上,王忠纫手校、季梦良续成稿本,最终成书于明朝崇祯十五年(西元1642年)。 《徐霞客游记》主要按日记创作的先后顺序,讲述了作者徐弘祖(徐霞客)与西元1613年至西元1639年之间旅行观察所得,并对各地的地理、水文、地质、动物、植物等现象做了详细记录,很有参考价值。 《徐霞客游记》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,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。此外,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,尽管都是“文言文体”,但在地理学和文学上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。 另外,徐霞客到各地旅游,行遍千山万水,行程超过了5万公里!不过,徐霞客主要靠徒步跋山涉水旅游,只有少部分路程是骑马、乘船、坐轿。如此一来,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不少交通开支得以穷游。 “百嶂千峰古桂州,向来人物固难俦。 峨冠共应贤能诏,策足谁非道艺流。 经济才猷期远器,纵横礼乐对前旒。 三君八俊具乡秀,稳步天津最上头。” 徐霞客二人正从桂林前往崇左的路上。但由于他之前已将“广西参府中军唐玉屏”送给自己的“马牌”这算成了银两,并惬意的在桂林周边各县好生游玩了多日,这才与驴友静闻和尚各自背着“箱笼”念念不舍地继续西进,打算先去绕道柳州府,去西面的“太平府”,再去“南宁府”,然后再经过广西前往云南、贵州旅游。 “箱笼”也叫“囊箧”或者“箧笥”,是古人随身贮物之器,大者名曰“箱笼”,小者称为“箧笥”或“囊箧”。“箱笼”大多为木器所制,而“囊箧”多为竹、布混编而成,“箧笥”则为竹所制,是古代书生上京赶考必备之物。 这三种容器功能类似于后世的“行李箱”,都是古人用来装物品、衣物、书籍、笔墨、纸砚等器皿的泛称,且具有一定的防御野兽袭击之能,在突逢下雨时还能临时作为遮挡上身不被淋湿的“雨具”,很实用。 因此,古代书生们赶考时,会根据家庭情况不同,选择这三种“箱笼”中任何一种、或两种、或三种都可能携带,并且还有伴读的“书童”们负责背“箱笼”一起上路。当然了,这全凭个人喜好及家庭财力供養了。 “桂林山水甲天下,玉碧罗青意可参。 士气未饶军气振,文场端似战场酣。 九关虎豹看勍敌,万里鵾鹏伫剧谈。 老眼摩挲顿增爽,诸君端是斗之南。” 正待徐霞客与驴友静闻在广西乡间小道上四处转悠,一边欣赏着随处可见的石山与灌木、溪流,一边继续向西迈步打算就近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