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拜访武当山(2 / 3)

是可以单独拿出来。

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们当中,除掉“老大”朱标、“老四”朱棣、幼子“朱楠”3人不算,共还有23个藩王。

在这23人当中,九子“赵王”、二十二子“安王”、二十四子“郢王”都绝嗣了。八子“潭王”牵扯谋反案,惶恐自尽。七子“齐王”、十九子“谷王”作乱被废。十二子“湘王”反抗建文帝削藩,愤而自尽。十五子“辽王”、十七子“宁王”、二十五子“伊王”的后裔们犯法,被皇帝废藩,贬为庶人。也就是说,各地“藩王”心怀鬼胎。

因此,在朱元璋一脉当中,有10个藩国在“崇祯元年”时都已经不复存在了,仅剩下13个“藩国”分别是秦、晋、周、楚、鲁、蜀、代、肃、庆、岷、韩、沈、唐。而在这13个“藩国”当中,还有“秦藩”的“秦肃王”朱谊漶,薨于万历四十六年(西元1618年)。

而那“秦藩世子”朱存枢历经十年等待,在“崇祯元年”时尚未袭封,因此,“秦藩”此时也无亲王在位了。

其余的12个“藩国”,当时都是有“亲王”在世的。其中,分别是“晋裕王”朱求桂,却薨于崇祯三年(西元1630年)、“周端王”朱肃溱,却薨于崇祯八年(西元1635年)、

“楚王”朱华奎,却薨于崇祯十六年(西元1643年)、“鲁宪王”朱寿鋐,却薨于崇祯九年(西元1636年)、“蜀王”朱至澍,死于崇祯十七年(西元1644年)、代康王朱鼎渭,薨于崇祯二年(西元1629年)、

“肃王”朱识鋐,死于崇祯十六年(西元1643年)、“庆王”朱倬漼,死于崇祯十七年(西元1644年)、

“岷王”朱禋洪,薨于崇祯元年(西元1628年)、“韩王”朱亶塉,死于崇祯十六年(西元1643年)、

“沈王”朱效镛,于崇祯十七年(西元1644年)失踪、“唐端王”朱硕熿薨于崇祯二年(西元1629年)。

可以,说朱元璋一脉的“藩王”情况最复杂,24个封王的儿子当中,只有朱棣入承大统,还有10个“藩国”早已不复存在,剩下的13个“藩国”虽然存在,但有一个在崇祯元年就没了“亲王”,此时仅存12位亲王。

“建文帝”朱允炆一脉,在“靖难之役”中的一场大火之后就杳无音讯了。所以,“建文帝”一脉也是没有“藩王”延续下去的。

“燕王”朱棣虽然入承了“大统”,可朱棣在“靖难之役”后,虽已成为了皇帝,但再也没有生下过子嗣,就算他从“乌斯藏都司”和“朵甘都司”一带请来“藏传佛教”的高僧“欢喜佛”供奉着,也没能保佑他把后妃、宫女们的肚子搞大。因此,朱棣在郁闷之际便想到了“玄门道教”的“阴阳双修”,便斥巨资打造了“武当山祖庭”。

“永乐皇帝”朱棣仅有三子封王后延续下来,而长子朱高炽继承大统。次子朱高煦(汉王)因为在朱瞻基一朝谋反,被朱瞻基所杀后将其“藩国”撤销。因此,朱棣只有幼子朱高燧(赵王)一脉得以延续,并在“崇祯元年”时,其在位的亲王是“赵顺王”朱慈?其薨于崇祯二年(西元1629年)。

仁宗一脉共有10子,除朱瞻基继承大统外,还剩下9个“藩王”,但三子“越王”、四子“蕲王”、八子“滕王”、九子“梁王”、十子“卫王”皆绝嗣,故其“藩国”未延续下去,到崇祯元年时,仅有4个“藩国”存在而已。

尚且存在的4个“藩国”分别是郑、襄、荆、淮四个。到“崇祯元年”时,四个藩国也只有3个亲王在位,其分别是“郑敬王”朱载壐,薨于崇祯十三年(西元1640年)、“襄忠王”朱翊铭,于崇祯十四年(西元1641年)被张献忠所杀、“荆王”朱慈烟,薨于崇祯十五年(西元1642年)。

“淮王”朱翊钜已去世,“淮藩世子”朱常清尚未承袭王位(西元1631年承袭),故“淮藩”无“亲王”在位。

“明宣宗”英年早逝,仅封了朱祁镇一人,结果朱祁镇后来承袭大统并成为皇帝,所以“宣宗一脉”,在“崇祯元年”时,已经没有“藩国”以及亲王存在了。到了“明英宗”在位期间,共有8子封了“藩王”。

其中,失而复得“太子”之位的朱见深继承大统,剩下7子封王,还有四子“许王”、五子秀王、八子忻王绝嗣、九子徽王后裔犯法,被废藩,所以到了“崇祯元年”时,仅有3个藩国尚存,分别是德、崇、吉。

三个“藩国”都有亲王在位,分别是“德王”朱常洁,却薨于崇祯五年(西元1632年)、“崇王”朱由樻,于崇祯十五年(西元1642年)被贼首李自成所杀、“吉王”朱由栋,薨于崇祯九年(西元1636年)。

“明宪宗”一脉共有10子封王,除去四子“兴王”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做皇帝之外,还有五子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