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教训皇帝(2 / 3)

朝臣的后宫佳丽了,都是“婕妤”,有四位。其后,是“从三品”,分别是“婉仪”、“芳仪”、“芬仪”、“德仪”、“温仪”各一位。再往后,就是品阶较低的妃子了,数量多到成千上万。

从“正四品”到“从九品”的嫔妃中,“正四品”者为“贵嫔”,“从四品”者为嫔,都是由皇帝持诏书举行“典礼认证”的老婆们。“正五品”者为四位,分别为“小仪”、“小媛”、“良媛”、“良娣”,而“从五品”者则为“贵姬”。

凡是“嫔”以下等级的“后宫佳丽”仅获得皇帝颁发的一纸诏书来认定身份而已,但也比同品级的朝廷命官地位更高,毕竟都是皇帝的女人,万一哪天侥幸被皇帝老子搞大肚子生出龙子龙孙,说不定会母仪天下!

至于“品阶”更靠后的“后宫佳丽”便是“正六品”的“姬”;“从六品”者为“贵人”;“正七品”者为“才人”和“美人”;“从七品”者为“常在”和“娘子”;“正八品”者为“选侍”;“从八品”者为“采女”;“正九品”者为“答应”;

“从九品”者为“更衣”,地位比普通宫女稍微高上那么一点,专门伺候“皇帝”与“皇后”或“贵妃”们就寝,但万一遇到她们正好来了月经不能同房,便只好半推半就,若被皇帝搞大肚子生了娃,则地位骤然飙升。

这就是皇帝后宫“妃子”们品阶的大概划分,在不同的朝代,其品阶划分会略有差别,但总体上不变。

其实,皇帝的嫔妃们从汉朝开始,就有工资了,而且这一制度一直没改变过,只不过在有的朝代由“年薪制”改成“月薪制”,又或者由发放各种实物、生活用品改成发放真金白银。总之,其工资标准浮动很大。

比如,若是按“品阶高低”来划分,则“西汉皇后”的地位极高,虽无明确的记载,但“皇后”有自己的“封地”、“私府”,而且在全国有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的税收是皇后们的“汤沐邑”,数额加起来也是相当巨大的。

此外,汉朝无论“前汉”还是“后汉”,皇帝后宫中的妃子划分了14个等级,地位从高到低分别是“昭仪”、“婕妤”、“濩娥”、“傛华”、“美人”、“八子”、“充依”、“七子”、“良人”、“长使”、“少使”、“五官”、“顺常”。

再之后的“无涓”、“共和”、“娱灵”、“保林”、“良使”、“夜者”,都属于同一个品级,其等级是最低的。

因此,按“品阶”来划分,汉朝皇帝的嫔妃们从“昭仪”往下,其薪水依次降低,“昭仪”年俸可达2100石粟米;“婕妤”年俸2100石;“濩娥”1050石;“容华”年俸900石;“美人”年俸720石;“八子”年俸540石;

“充依”的年俸与“八子”相同为540石;“七子”年俸450石;“良人”年俸为450石;“长使”年俸为410石;“少使”年俸为270石;“五官”年俸为240石;“顺常”年俸为180石;剩下的“无涓”,“共和”,“娱灵”,“保林”,“良使”,“夜者”,她们的年俸都是96石粟米,按照汉朝每石相当于后世120斤计算,96石即11520斤粟米。

东汉后期,由于豪强地主兼并土地,国家财税锐减,国力衰弱,导致相应妃子们的薪水也急剧减少,远比不上西汉,使很多妃子的年薪都不过千石。到了唐朝,妃子的等级就更多了,也由年薪改为了月薪。

像“贵妃”、“淑妃”等这些“正一品”的妃子,每月可领到9贯多钱。“昭仪”、“昭容”、“修仪”等这些“正二品”的妃子,每月可领到8贯多钱。“婕妤”这些“正三品”妃子可领到6贯多钱。

“美人”作为“正四品”妃子,每月可领到4贯多钱。“才人”即“正五品”妃子,每月可领到3贯多钱。“宝林”即“正六品”妃子,每月可领到2贯多钱。“御女”即“正七品”妃子,居然每月也可领到2贯钱,即二两银子。

唐朝时期,每一贯钱即1000枚铜钱等于一千文钱,在当时价值一两银子。据史料记载,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,且通常一两银子折合1000文铜钱(一贯钱),就能买200斗米,说明当时银子很值钱。

1按0斗为一石即是20石,而唐代的一石约为后世59公斤,再按照后世米价一斤两块五计算,可知唐朝时期一两银子价值几乎是6000元,则一文铜钱就相当于价值6元人民币!但越往后,白银越多就越贬值。

到了明朝万历年间,一两银子可购买普通大米二石,而当时一石约为94.4公斤,一两银子就可买188.8公斤大米,即377.6斤,因此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900到1000元之间,一文钱相当于1元人民币。

尽管宋朝妃子的俸禄与唐朝时无太大差别,基本延续前朝标准发放。但到了明朝,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,从外贸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