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等一个多月,停泊在海州港码头的诸多船只,就要如候鸟一样飞向南方。 季风气候就这样。 夏秋季节来,冬春季节走,年年如此,制造了一大批贸易“候鸟”。 很多人都在东海、朐山两地购地盖房,安了家。 因为这个北方港口的重要性与日俱增,这么做的人越来越多——即便货主本人不得不离开,他也会让子侄或信得过的心腹留在此处。 不为别的,就为买货、卖货。 作为拓跋家新一代的掌舵人,拓跋矩也在岛上起了屋,还占地很广,非常气派——可以兼做货场。 这一日,他早早来到了坊市,参加本月最后一场交易会。 “珊瑚、沉香、鲨鱼皮……” 他家设在坊市的铺子内,伙计们一样样清点,确保无误后,才小心翼翼地放入仓库内。 隔壁是一家大食人开办的胡椒铺子,一位操着河北口音的商徒正与他讨价还价,半晌后才确定下来。 河北商徒让人拉来几大车瓷器,与大食人交割完毕后,因为买的胡椒量比较大,于是又补了人家一批绸缎,最后一算账,还欠不少。 没办法了,此人拿出几个银碗,一脸肉痛地递给了人家。 大食人皱着眉头,不是很想收。 首先,比起银碗,他更想收货,因为回去一转手就是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。 其次,这银碗的重量倒是好称,但成色不知道啊,会不会被人坑了? 老实说,他都很奇怪,“秦人”在商业方面极其落后,居然拿银碗、银盘、银瓶之类的器皿来做交易,还非常不少。 他一个亲戚是做陆路丝绸贸易的,早些年在敦煌,当地人与吐蕃一样,主要交易货币是银,而不是其他地方常见的绢帛。 市面上买货,给你一个银碗,如果不够,再补几袋麦子。如果多了,直接把银碗切割,给你一部分——别笑,这几种器物经常出现在唐代商业交易之中,作为货币使用,各类契约文书中屡见不鲜。 他就奇怪了,银碗、银盘、银勺、银瓶很好计量吗? “迪尔汗!迪尔汗!”大食人最终放弃收银碗,摇了摇头,道:“我只要迪尔汗。” 河北商人都囔了两句,最终解开一个包袱,从中取出数十枚银元,交到人家手上,道:“给你,大夏迪尔汗,下次不跟你做买卖了。” 拓跋矩在旁边看得微微一笑。 从多年前开始,大夏各个坊市的一场交易会结束,大伙各自划账,展开清算之后,如果有盈余,商人会收到一张银元票。 银元票一般拿来抵税,偶尔也会拿去送礼,但如果有机会,最终都会换成银元拿回家。 朝廷收税的时候,他们宁愿交铜钱、绢帛上去,如果不够,就会把银瓶、银盘、银碗之类的金银器拿去抵账,朝廷也收。但收完之后,总会叮嘱几句:下次尽量用铜钱、绢帛、银元或银元票交税。 但没人会这么做,傻啊? 朔方军时代定下的十八铢银元,做工精美、重量恒定、成色十足、携带方便,更极其便于计算,私下里买卖货物的时候,不知道多方便。 三十年下来,很多货物的计价单位已经变成银元了——不然的话,你用什么计价?绢帛?那我可要跟你扯一扯幅宽、经纬、新旧、做工了,凭什么你定价一千钱?我说只值八百! 至于铜钱定价,不是不可以,但实在太重了,真不方便长途转运。 选来选去,还是十八铢银元更适合作为计价单位。 近些年,因为十八铢银元存世数量严重不足,海州坊市的一些商人开始自发用第纳尔金币、迪尔汗银币做买卖,哪怕朝廷不认可这种外来金银币,但他们私下里交易的时候,还是会用——一如清朝嘉庆年间,商人们纷纷抛弃银两、碎银子,改用西班牙双柱银元一样,做大宗交易的他们,非常明白哪种东西更便利。 “哟,建极银元啊。”拓跋矩本来抱着臂膀,看到河北商人拿出的是大一号的建极银元后,有些惊讶。 所谓建极银元,是大夏开国后新铸造的银币,提供给各个坊市,以备有人需要兑换时取用。目前数量不多,十分稀罕。 建极银元的正式名称叫“大夏银币”,只有一种面值:壹圆。重二十一铢,银九铜一。户部规定,大夏银币壹圆当两贯钱。 其实吧,如果严格按照当下的银铜比价,纯按重量来算的话,壹圆也就值1400钱(两缗=1600钱),看似让朝廷占了便宜(铸币税),但商人们并不在乎。 反正这种银币磨损减轻之后,别人也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