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的煤炭冶炼好了许多,但还不如使用木炭的。 至于原因是什么,还得继续寻找。或许是煤炭本身质地上的,或许是工艺上的,或许是这种“对照实验”的设计本身有问题。 邵树德初听闻时没觉得什么,后来得知魏氏铁匠铺竟然斥资搞对照实验,大为欣喜。 会不会炼焦这件事没什么,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事。但这种逻辑思辨能力,才是最弥足珍贵的。拉长到整个历史的维度,把这种逻辑思维尽可能推广,让更多人用逻辑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,对于整个国家、民族进步的推动作用,可比什么发明强太多了。 得知这几位魏家培养的工匠都学过粗浅的数学后,邵树德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:锻炼逻辑思维能力,没有比数学更好的了。 再回到原来的话题,中原铁匠的抵达,势必会慢慢增加高昌这个后勤基地的生产能力。不仅仅是军器,还有农具。 三月初六,出城巡视的邵树德看着新开的铁匠铺里铸出来的犁铧,又看看去年秋收后开挖的一条条井渠,道:“从当年击黄巢开始,朕便是耕战起家。兜兜转转三十年,还在用此策,真是招数不怕老,好用就行啊。” “这么多铁匠过来,高昌的蕃人怕是嘴都笑歪了。”紧跟在他身后的枢密副使徐浩说道。 “高昌百姓亦是吾之赤子,何必区别对待?”邵树德说道:“从下月开始,陆陆续续要有镇兵家人搬过来了,这些铁器他们也用得上的。” 安西镇军的组建,将由徐浩全面负责。军士不成问题,六千人基本已经到位了,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家属的安置。 房子、土地、水渠,这三样是必需的,不然武夫们的家人无法耕作,难以生存。 六千军士,基本就是六千户人。增加了这么多人口后,西州的户口将超过八万人,达到阶段性的极限。 接下来,朝廷不会特意往西州移民了。伊州(哈密)或许会安置一批正常的百姓,以提高其补给接待能力,但重心将转往庭州、焉耆府两地。 西域基础薄弱,朝廷投射能力有限,能把这两地经营好了,就已经达到初步目的了。 有些事情,简单粗暴点说,其实就是滚雪球。 辽东移民为什么相对简单?因为百姓路途所经的河北是大夏最富饶的地区,同时辽东有渤海遗民,他们城邑相望,户口百万,能挤出大量富余的资源帮助新来的移民。而当移民们可以自持之后,他们上交的赋税,又可以反哺更多的移民,反复滚雪球,不断开发,令辽东每一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 但西域的基础太差了。现在要做的是提高基数,然后才能产生令人愉悦的指数变化,一步步化为王土。 饭要一口口吃,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