闯王高迎祥大闹紫禁城的消息,给各方势力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。 沉阳中卫。 晋商范永斗押运了不少粮食以及铁器前来交割,此番是与蒙古人同行,为大凌河战事做好准备的。 大凌河是古代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。 齐国北伐山戎、曹魏征讨乌桓、前燕入主中原、北齐攻打契丹、隋唐平定高丽,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。 宁远与宁锦两次战事,大明挡住了后金的勐烈攻击,并把它的攻击粉碎于坚城之下。 特别是宁锦大捷,对大明和后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 宁远之役证明了以防御为主的宁锦防线的初步形成,宁锦之役则证明了这条防线的可靠性。 两次战役产生的结果,那就是大明建立起来了坚守宁锦防线的长远信心,确立了双方对峙的新格局,大明与后金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。 当袁崇焕被罢免之后,自是有人反对宁锦防线,袁崇焕有错,那他以前所做的事情也不能留着了。 蓟辽总督阎鸣泰上疏锦州偏僻,非扼要之地,此弹丸之地导致半壁江山为之震动,且孤悬在外,不如早点放弃。 当时锦州守将尤世禄配合总督,也借口锦州城池造到雨水冲刷而崩塌,认为没法守,请求换防到杏山。 新调来的守将侯世禄奉命守塔山,认为塔山此地,低凹迫近高山,不是个能守的地方。 面对后金鞑子的攻势,他手里三千条人命根本不够填在这里的! 相比于锦州和宁远两座城,塔山连土城都算不上。 谁守谁死! 侯世禄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军事的角度上,都赞同蓟辽总督的话。 实在不行,换个人守塔山,他也能接受。 谁都想守住坚城,然后取得对后金鞑子的胜利,野战实在没机会的,大明士卒只会被鞑子切瓜砍菜整死。 塔山位于锦州和宁远之间,是两座城池联络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,想要锦州,就得守住塔山。 放弃锦州、塔山,对于大明而言,宁锦防线自行瓦解,前夕投入全都白搭了。 然后蓟辽总督等人就被大明朝廷里的臣子给喷了。 关键时刻朝廷里还是有明白人的,特别是兵部的人,锦州是必须要守的! 朝廷想要恢复全辽的土地,如何能主动放弃锦州 天启帝面对朝臣的争论,赞同守住宁锦防线,然后就落水死了,轮到崇祯上位。 两次战役改变了大明与后金之间的想法,一方想要守住宁锦防线。 而皇太极从失败中寻找教训,他决定绕过这道防线。 由以前给大明当狗的蒙古人带路,突破蓟镇,肆虐京城。 两方首领对待战事上,一方发生了改变,一方只想走老路,完全没想着后金会再次绕过宁锦防线该如何,大明该如何应对。 古稀之年的孙承宗走马上任,第二次督师关内外人马。 纵然袁崇焕死了还传首九边,但是孙承宗接任后,依旧是悉数按照袁崇焕的策略。 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,继续加强宁锦防线,并意图向锦州以东推进。 孙承宗的重要措施,就是修筑并且防守大凌河,右屯二城。 当他第一次督师的时候,在二城派兵戊守,被高第悉数撤去,二城被毁。 高第的老家在滦州,因为魏忠贤以及辽事的压力,他辞职表示爷不干了。 崇祯上台平反,因他年老,没位置给他,就让他赋闲在家。 后金攻打永平后,七十多岁的高第听说了,知道后金的士卒的厉害,遂举家从滦州逃亡。 待到战事结束,被崇祯因他主动逃跑,以致郡城沦陷为由,逮捕发配到山东。 大凌河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。 明军若要固辽,就必修此城;后金要想攻明,也就必拆此城。 从袁崇焕时起,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,已是两建两拆。 袁崇焕主持关外军事时,曾几度拟议修筑大凌河,但是因为没钱没人,就把重点放在了宁锦两城的建设上,期间连续两次战事打乱了他的部署。 宁远巡抚邱禾嘉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推荐的,经历过平黔战事,喜好谈兵,建议孙承宗取广宁、义州、右屯三镇,放弃大凌河。 但是孙承宗反驳,广宁距离海一百八十里,距离辽河一百六十里,靠着陆运很难。 义州地处偏僻,离广宁远,因此必先守右屯,聚兵屯粮,才能逐渐逼近广宁。 但是现在右屯遭到毁坏,修筑后才可以防守,要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