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六章如何分田(1 / 2)

原大明从七品照磨丘之陶、举人吉珪、县衙礼房杨玉休,三人在贺今朝的介绍下,相互认识。

分田的事情非同小可,可是作为全场唯一当过官的丘之陶而言,起义军内部称呼颇为混乱,以前主公盘子小,倒是无所谓。

可现在盘子大了,就得走向正规化,这才是急需改变的。

但贺今朝此时还沉浸在分田当中的事情,丘之陶觉得还是等此事了,再详谈这个编制的事情。

纵然是缓称王,这个编制也不能不制定一二。

“杨玉休你是本地人,对于这些土地的产出想必是有了解的,你先说说。”

听到贺今朝率先点名,杨玉休再次行礼道:

“好叫主公知晓,在河曲一个壮丁耕田三十五亩,每亩收麦大概在一石往上,夏麦秋粟合起来便是每亩两石。”

一亩产粮大概在一百二十斤左右,也是种两茬轮种。

这只是西北河曲等地的估算,并不包含南方的水稻。

贺今朝仔细回忆上课的时候,听老师说陕北的南泥湾开荒,红薯土豆一起上,亩产还不到一百斤。

现在这个时期,旱地产出会更少。

“旱地大多每亩产出多少?”

“2斗起,最高不超过6斗,大部分都在2-4斗之间。”

一石是十斗。

良田产十斗,旱地只能产五分之一。

贺今朝已经想到了很低,但没想到会这么低。

比较后世亩产500斤往上,还是各种方面的差距。

“是脱粒还是带皮的?”

杨玉休瞪着眼睛道:“主公,你没种过地嘛,自是带皮的,还是良田,旱地则没法产出如此多,当然收税也不要带皮的。”

“那你们可听说过番薯?”

“倒是听闻过,传言这玩意产量极高,容易在旱地种植。”丘之陶整理文书自是见过:

“但是我听晋商的人说,并不是如同书上的一样,还需要仔细选种。”

“按照你们的估算,要让一家四口人吃饱饭,需要耕种多少亩田地?”

“至少要二十亩,每亩还必须只能上交明初的二斗租,最高不能超过三斗。”

“二十亩地?”贺今朝一时间有些怀疑:“就靠四个人纯人力种的过来吗?”

不是贺今朝对此怀疑,用拖拉机种二十亩地,那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
刚才他听杨玉休一个人种三十五亩地,就觉得像是在吹牛逼了。

除非是粗耕。

对于农业方面贺今朝确实不是很清楚,但至少要达到新中国六十年代的水平,不仅要引进高产的红薯。

还要政权下到村里,大修水利,动员百姓搞农肥绿肥。

现在的大明一个条件都不具备,只能想法子多提高田地的亩数,来补充亩产的低劣。

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。

“对了,如今山西一石粮折银多少?”

“至少一两以上。”

丘之陶想也没想:“若是山西今年动乱不停,我们再不种粮,粮价只会高,不会低。”

“行,既然分田,那就要要分为旱地和良田,良田总归才两万亩,旱地确有二十万亩。”

贺今朝按照明初户口和土地进行对比,平均也就一人四亩地的样子。

这还是将近二百多年又开垦了许多。

“都说说如何分?”

贺今朝话音落下,这良田着实是太少了,谁得良田,谁得旱地啊?

按照功劳分?

可是按照贺今朝的分法,男女老幼都有份。

“主公,莫不如良田每人分两亩,这样就有一万人能分得良田,旱田一人分四亩,足够五万人分了。”

狗头军师吉珪顿了顿又说道:“如何选择,还得让士卒自己选。”

“不,还是要抽签选,一个大队一个大队的抽签。”

贺今朝拒绝了让士卒自己选,容易出现很多漏洞,就要以集体的名义。

“十户编为一甲,十甲编为一里,十里编为一个大队。”

到时候便能政权下村,兴修水利,一个大队作为生产队,抢粪积粪也能把劲头使在一块去。

吉珪眨了眨眼睛,原来主公他早就做好种田的打算了,怨不得千人的规模编为一个大队。

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,他早就规划好了,现如今一步一步的。

整个山西乃是表里山河,作为龙兴之地,那绝对是极好的选择。

就是产粮差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