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四十四章、雏鸟出笼(2 / 4)

高原的游牧民族便和中原有着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。历代朝廷都很重视对青藏高原的双边贸易,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硬性的互换需求。

首先,青藏高原的牧民对茶叶非常依赖,由于海拔过高、气候恶劣、高寒缺氧,牧民常年以牛羊肉为主食,农作物只有一点青稞,又没有蔬菜,日常饮食全靠茶叶来分解体内的脂肪。

茶叶对高原上的牧民来说不可或缺、非常依赖,几天不喝茶,浑身会长满毛病,就是拉泡屎也犹如刚做完肛瘘手术,还在伤口愈合期的病人一般,拉的是玻璃渣,那叫一个酸爽。

但雪区又不产茶,藏民的茶叶供应,就只有靠雅安一带的茶区和bn、大理一带的茶区供应。

宋朝的时候,双边贸易就很繁荣,主要的交易市场就在康定。但宋朝交易过去的铜钱、铁币,往往被藩国的王爷、土司拿来私铸武器,害怕他们造反。

所以早在宋朝,便将茶叶,特别是供给到高原地区的茶叶,划为战略物资,设立盐茶司,由朝廷统一调度,不许民间私自买卖。

从此,高原和中原地区的双边贸易,就变成了以货易货。

可以说中原历来都占着很大的便宜,靠控制高原地区的盐茶供给,用低廉的价格,换来大量的牛羊马匹还有毛皮,这就是着名的茶马互市。

南无为早就想好了,回来的时候,他还要去一趟康定,去那里的皮毛和冬虫夏草中转站看看,做到来回都不走空。

“但到底带什么东西进去好呢?”

南无为回忆着脑子里记着的,从南易还有其他人那里听来的关于蓉城、关于荷花池的信息。

蓉城是西部重镇,也是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,从北站客运站出来,坐个三轮车十几分钟就到荷花池批发市场。

而荷花池批发市场,毫无疑问,绝对是整个西南地区规模最大、产品最齐全、吞吐量最大的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。

周边的几条街道全都是店铺,纺织、食品、服装、百货等应有尽有,凌晨3点开市到早上8点达到最高峰,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人头,拉货的三轮,大包小包的货物,来来往往的货车,尽管陈睿诗和南无为到荷花池已是中午,可依旧摩肩接踵。

最常见的生意是食品和服装,几乎五川这边所有地区的服装店都会在这边进货,国内各大服装品牌也都在荷花池设有分公司、办事处。

而蓉城的北门,由于交通便利、物流快速,在城市的规划当中,也是最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口岸,辐射力度很大,周边的省份和自治区都有贸易往来,周边还有大型的建材市场、电子电器市场、食品市场等等,随处可见繁忙景象。

当下,大部分国企工人还在厂里熬着三班倒,这边早已寸土寸金、日进斗金。

南无为有商业头脑,但是欠缺实战经验,之前做的和生意沾边的事都有南易带着,他知道怎么吆喝,怎么讨价还价,一桩完整的生意,他只接触过某些环节,还形不成闭环。

所以,他现在停滞不前,一直在犹豫要批发一点什么。

陈睿诗看着在那里发呆的南无为,她没有催促,只是安静地站在边上。南易打给她的电话里有过嘱咐,让她帮忙照顾一下南无为,但不用管他干点什么。

经过吃饭时候的沟通,陈睿诗也琢磨出一点味出来,南易明显是让他儿子过来历练的,或许历练里面还包括吃点苦头。

“真心狠,才是几岁的孩子。”

南无为想了一会,不再干站着,双腿张开往前迈步,开始在摊位间游走起来,仡濮刀上前担任传声筒,帮着南无为到处打听价格。

1993年,还处在小商品的黄金时期,发财还有很大可能,只是想挣点非常轻松,苦处不在生意上,而在搬搬抬抬,坐地虎的敲诈盘剥。

在市场里,随便入眼的一个路人甲,别看他们拖拉着大包小包很是狼狈,可随便拎出来一个,干上一两天就抵得上工人三两个月的工资,比起土里刨食的农民,搞不好十年都绰绰有余。

不出去打点小工,光问地要钱,一担计划外的粮食拉到粮站又能卖上几个钱,是剃头匠要白条,还是面馆能拿着白条买面粉。

荷花池的竞争挺大,路边有不少经营杂牌子的铺位,门口基本挂着牌子——服装批发,多少一件。

绝大多数都在10块钱之内,夏装更是便宜,衬衣、休闲裤,两三块的比比皆是,更便宜的都有。

皮鞋特多,南无为不时地会拿起一只在手里看看鞋面,又瞄瞄接缝,按按鞋底,最主要还是闻,只要闻着和家里的皮革味道不一样的,多半是人造革。

鞋子大多都很劣质,别说真皮,鞋底不是纸板的都不多,采用的是“双温工艺”,浙省两温是如今皮鞋制作的主力军。

垫纸板地穿上两次,只要脚底出汗,纸板就会化掉,第三次穿硌脚,第四次就坏,这种鞋坑人,南无为看了不少鞋子才发现几款没纸板的,质量还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