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进仓做梦都不会想到,三仓居然偷偷做起了买卖。 一开始的时候,大哥每天晚上都去帮助老光棍串糖葫芦,他也跟着过去干活。 大哥一看三弟果然懂事了,也知道助人为乐,而且能够忍住街上小伙伴儿们震天的疯玩,安心在这里干活。 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。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嘛,于是就一直夸他,鼓励他。 三仓看起来就像一只被主人捋巴毛的小狗,一副很受用的样子。 于是更加频繁地过来帮着干活,而且这小子手脚麻利,不管干哪道流程,速度极快。 反正大哥等人都赶不上他干活的效率。 同时效率提升的,还有俩光棍的销售速度。 本来梁进仓的预算,俩人每天蘸四斤白糖的糖葫芦,全部卖掉就已经很好了。 没想到他俩嫌这些不够卖的。 每天除了草把子上满满的糖葫芦,还要用塑料纸弄一大包带上。 这样每天晚上就要生产六斤白糖的糖葫芦。 幸亏三仓放弃了疯玩的时间,每天晚上都过来帮忙,而且手脚麻利是生力军,才让他们能够稍早一点睡觉。 过完元宵节,正月十六,木器厂上班了。 学生也入学了。 大仓有时候出车,回来没个点儿,已经不能天天晚上过来帮忙。 三仓上小学五年级,要到初中才开始上夜班,所以还能坚持每晚必到。 据两个老光棍说,亏了三仓的帮忙,要不然单靠老光棍自己,白天卖完糖葫芦回来,要想准备出明天的糖葫芦,总得干一夜。 大哥对三弟当然要不吝表扬啦。 三仓于是就像小狗被捋巴毛,一副很受用的样子。 同时大哥也跟三弟打听一下老光棍的生意情况。 三弟跟他说老光棍的糖葫芦生意越来越好。 “越来越好?”大哥有些奇怪,“不大可能啊。” 其实自从过完元宵节,梁进仓就感觉哪里有些不对。 因为俩光棍的白糖用量,只增不减。 也幸亏他跟孙业委关系好,糖票可以敞开供应。 毕竟这几年的工业水平有了大幅提升,好多物资不像前些年那么短缺。 虽然白糖还是凭票购买,但是供应量充足,比以前宽松多了。 才使得俩光棍的生意有了充足的原料供应。 按照梁进仓预先的判断,过了元宵节,糖葫芦的销量会有下滑。 毕竟孩子们都入学了嘛。 而且压岁钱基本花光了。 出了正月,渐渐开始春耕,糖葫芦的生意会持续下滑。 到那时候,梁进仓还有后续的规划,增加两位食品从业者的生产品类,争取让他俩的生意越来越大。 没想到的是,自己的预判居然出现了些许偏差,过了元宵节,糖葫芦的销量居然不减反增。 这从俩光棍对于的原料供应的要求上也能看得出来。 这就奇怪了。 不过奇怪归奇怪,梁进仓也没有深究。 也许俩光棍越干越有经验,而且跟周围村里的人混得脸熟,有了固定客户的原因。 自己帮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俩走在村民们的前列,成为最早进入商业社会的那群人之一。 发家致富,进而改变俩光棍的命运,让他们各自娶上一个香喷喷的老婆,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。 当然他们的生意出乎自己意料的好,那更好啊。 很快,正月过完了。 进入二月,二月二吃了糖豆,对于农民来说,这个年算是彻底过完了。 二月二龙抬头,龙不抬头不下雨嘛,龙抬了头,春雨淅沥,万物复苏,也该开始春耕,老农民们进入自己新一年的劳动当中了。 让梁进仓持续惊讶的是,俩光棍白糖的需求量依然旺盛。 说明他们糖葫芦的销量还是那么坚挺。 既然还是卖得那么好,梁进仓后续的帮扶计划也就不用急着实施了。 他依然没想到这里面还会有另外的原因。 只是给俩光棍的糖葫芦持续热销找了俩理由。 第一,根据自己的建议,现在俩光棍的销售方式有了改变,这应该是持续热销的原因之一。 根据大仓的建议,出了正月以后,俩光棍不再是步行扛着草把子去卖糖葫芦。 而是推着架子车,把草把子插在车子上,车子两边绑上俩荆条篓子。 篓子里放粮食袋子,秤一类。 他们不再是纯粹卖糖葫芦,而是可以用粮食换。 这个换购,绝对不是大仓的发明,只是大仓给俩光棍的建议而已。 其实就是现在的供销社,依然存在着换购的销售方式。 比方说,散白酒就纯粹用地瓜干换购。 还有鸡蛋可以当做货币来用,老农民拿着鸡蛋,到供销社可以换到任何商品——当然凭票的,还需要用票。 供销社嘛,就是供给你商品,同时还帮着老农民销售农产品,谓之供销。 村里的代销点,全名叫“代购代销点”,就是代表供销社,既销售商品,也收购产品。 这中间当然就有换购存在。 从二月开始,俩光棍的糖葫芦也开始换购了。 正月已经过完了,不但孩子手里的那点压岁钱彻底花光,就是大人手里,因为过年的超常消费,手里也没钱了。 好在大包干以后,老农民渐渐有了余粮,手里拿不出钱来,但是能拿得出粮食。 因为糖葫芦可以用粮食换到,这就让那些手里拿不出钱来的农民,依然可以吃到糖葫芦。 从而不会拉低糖葫芦的销量。 两个老光棍,早就成了村里的一景。 从大年初二开始,在村民们跌落一地的眼珠子当中,俩光棍每天一大早沉重的草把子扛出去,到下午纯光棍扛着变成纯光棍的草把子回来。 附加见牙不见眼的一脸傻笑,乡亲们陷入了沉思。 然后出了正月,俩光棍推着一辆空车子出去,车子上插着满满的糖葫芦